
財政司長上周就2025預算案發言時,給香港籃球博彩合法化開綠燈,表示公開征求意見、展開咨詢。本次預算案,面對外部的複雜形勢,當下的公共財政壓力,以及未來拼經濟謀發展的需要,特區政府推出了加強版的“財政整合計劃”,以節流、善用資源為重點,積極配合開源,其中籃球博彩正是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嘗試。同時,開放更多的博彩項目也伴隨著較多質疑,關於博彩可能帶來的社會性、公平性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政府應該小心平衡利弊,做好監管、教育和解說的工作,充分爭取市民的支持。
僅從經濟角度看,政府預計每年可以從籃球博彩獲得十幾億收入,即使不考慮預估的樂觀程度,以及能夠實現的年期,對於目前上千億的財赤,這筆收入杯水車薪,再加上由此產生的各類負面社會效應,這筆賬似乎有點算不過來。然後從政府解說的角度,主要是從港人參與外圍籃球博彩的數據入手,表示目前已有的籃球博彩金額已經接近千億,政府希望通過這項政策將籃球博彩規範化、合法化,可以從不用交稅的外圍賭檔手中,奪得三至四成的份額。這樣既充實了庫房,又將籃球博彩納入監管,對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給出一套處理方案。從這個角度,市民更好的理解,開放籃球博彩是“必要之惡”,而不再是“飲鴆止渴”。
同時,推行籃球博彩這樣的敏感措施,必須處理好經濟收益與社會福利的平衡。特區政府要主動向市民解釋,籃球博彩的收入主要用於哪些方面,是否專項用於公共服務,例如教育、醫療、社服或推動本地體育發展,減少公眾對“博彩斂財”的質疑。另一方面,政府應該考慮到博彩本身的“累推稅 (regressive tax)”性質,有針對性的加強監管體系,特別關注低收入者可能因賭博而陷入債務危機,加劇貧富差距,以及賭博成癮導致的各類社會問題。在這方面,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有效經驗,例如設立“自我排除機制”(Self-exclusion),允許個人自願禁止參與博彩;通過算法標註高頻投註或者大額虧損的客戶,強制進入“冷靜期”或暫停賬戶交易;以及對賭博成癮的個人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和家庭介入方案等,預防和緩解因開放博彩而帶來的各類社會問題。
此外,雖然籃球博彩開放給18歲以上的成年人,但必須特別注意在特定人群成癮率過高的問題。美國作為世界籃球運動最成熟,籃球博彩最發達的國家,曾在2023年有調查數據顯示,美國18至35歲的人群中,籃球博彩參與者的問題賭博率(gambling disorder,一般指賭博成癮,出現負面問題)高達9%,遠超一般傳統賭場的4%。這個數據特區政府應該額外警惕,籃球在香港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青年人參與眾多,再加上NBA等賽事轉播中,有著顯著的博彩廣告時長,這些都容易誘導青年人參與籃球博彩投注。因此,香港在開放籃球博彩時,必須更加嚴格的限制廣告投放,不應再鼓勵更多青年人參與投注。同時利用實名認證、投註限額、AI監測等手段,發現和預防青年人高發的籃球博彩問題。
畢竟開放籃球博彩的出發點,是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必要之惡”規範外圍投注,增加政府收入,而香港的傳統社會認同是拼搏致富、創造價值,而非鼓勵投機,對青年人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是特區政府在推行開源政策時需要特別關注之處。
(文:小崔 法律博士、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