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時評|北上潮不是危機 高端盛事才是解藥
2024-04-01
月旦港事

復活節長假,大批港人出外旅遊,首三日錄逾128萬人次離境北上,是近年來新高。不過,這看似震撼的人潮,既不瘋狂,更談不上構成危機。內地以價格戰取勝,吸引低端消費力,以集腋成裘的方式復甦經濟。香港無法復製也不應複製,如何將盛事經濟的「盛」級提高,留住並吸引高端消費力,才是香港經濟復甦的關鍵所在。

復活節假期北上潮,之所以讓人產生「震驚」的觀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北上人次創下疫情以來的新高,刺激到港人的短期記憶。疫情期間封關,幾乎截斷了出入境人流。去年初雖然全面通關,但病毒陰影依然濃厚,港人心存顧慮,北上熱情不高。如今疫情早已淡出生活,港人的出境旅遊需求井噴,這才出現了報復性增長。二是北上港人潮洶湧,擠爆口岸及深圳各大商場,但內地訪港旅客卻寥寥。兩相對比之下,港人北上更加突兀。對此需要強調的是,內地並無復活節假期,訪港旅客人數自然而然是平均水平。這不是雙向奔赴的旅程,沒有對比性,也無需大驚小怪。三是內地打的是價格戰,以高性價比取勝,北上港人主要是吃喝玩,一擁而上集中在大型商場和按摩店等,造成「飽和度200%」視覺觀感,經過網絡放大鏡效應以及媒體熱炒,產生港人「佔領」「攻陷」深圳的錯覺。由此可知,北上潮的震撼是帶有水分的,並不瘋狂。

港人北上成潮,是因內地商品質量大幅提升,服務態度高,最關鍵是物價低。這種因高性價比誘導的消費力移動,是基於市場規律的自然選擇。北上潮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對港人而言,在薪資水平高的地方賺錢,在物價低的地方花錢,購買到令人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最合理最令人神往的財產使用方式,是身在大灣區的港人享受到獨特福利。

對於香港餐飲等行業而言,確實是個壞消息。此消彼長,港人消費力流失,自然而然會影響到食肆的生意。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預計,香港餐飲業生意比平時大跌超過四成,最受影響的是較高端消費,因為大部分離港的都是消費力高的人,留在香港的六百多萬人,不是說沒有消費力,可是力道明顯不如離港外遊者。如黃家和所言,北上港人多是高端消費群體,卻被低價策略吸引,去深圳進行降級低端消費。為何?筆者認為,主要是香港缺乏能留住高端消費群體的吸引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穩定、最有耐力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消費也是分層次的。內地消費是以低價驅動,打的是價格戰。而香港消費向來以高端高質取勝。疫情前,內地遊客的消費方式是暴買高檔奢侈品,國際遊客則流連在蘭桂坊一帶的高檔酒吧、餐廳。疫情後,內地客消費模式變化,由暴買奢侈品變成深度文化遊。深度文化遊只是一種旅遊形式,如何借由這種形式,吸引境外高端消費群體在本港進行高端消費,最為關鍵。不要說蒼蠅腿也是肉,香港走的不是這個路線,特種兵式遊客,不是香港的目標。

吸引高端消費群體,須得有「高端」的吸引力,也就是要有別具特色、獨一無二的項目。盛事經濟是一個重要的思路。去年年底的梅西訪港事件,雖然因缺席風波鬧得頗不開心,但梅西的到來確實給香港帶來大量的過夜、高消費旅客。香港的對手新加坡,也獨家承辦Taylor Swift演唱會賺得盆滿缽滿。盛事經濟,講究的是「盛」的級別,追求是產出投入比,即使成本高昂,只要獲取的經濟回報遠高於成本,便是成功的。香港財政近年來接連大赤字,政府庫房儲備不足,就更應「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辦「高端」盛事帶動高端消費,而非以與民同樂的名頭,用一些尋常蓋卡類活動自欺欺人。

(文:小丫 時事評論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2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