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六隻熊貓的香港,不愛熊貓了?
2024-10-08
香港V

創造過億觀看次數的韓國紀錄片電影《再‧見熊貓福寶》10月4日在正式開畫,而今年在本地大學就讀二年級的Eva早在前一個星期週末兩日的搶先場便“先睹為快”。

去影院前,她看到社交媒體平台threads上有網民zhenzhen160214為這部電影專程設計福寶電影票夾,並無償分享,供前去影院的粉絲們取用藏票。Eva下載列印後自製“福寶票夾”,帶著它“儀式感滿滿”地觀影——她曾經到訪過韓國的福寶樂園,期待這一次的紀錄片能夠幫她喚起當時的珍貴回憶。

網民自製福寶電影票夾|圖源:zhenzhen160214

兩隻於7月1日公布由中央政府送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大熊貓,加上8月首對於香港出生的大熊貓雙胞胎,如今全港有六隻大熊貓居於海洋公園。為何偏偏是遠在韓國出生的福寶俘虜了這麼多“香港姨姨”的心,令他們“捨近求遠”地追星?

“韓國公主”圈粉全球“姨姨”

作為韓國的“頂流女明星”,昵稱為“福公主”的大熊貓“福寶”出生於2020年7月20日,是首隻在韓國自然繁育誕生的大熊貓,出世起便受到“舉國關注”。從2021年1月4日福寶開始與公眾見面到牠返回中國前,福寶共吸引遊客約550萬人次,相當於韓國十分之一人口曾到愛寶樂園看過牠。

促成福寶“頂流之路”的一個關鍵,在於愛寶樂園尤其善於社交媒體塑造“熊設”。2021年“福寶“開始“見客”後,樂園收入同年增至770億韓元(約4.53億港幣);確定福寶返回中國日期後,韓國民眾蜂擁至樂園告別,2024年第一季度收入為1260億韓元(約7.42億港幣),創有史以來最高。

今年中六的Christine 便是光顧過愛寶樂園的一名香港遊客。她提到,今年4月復活節假與家人遊韓時,雖剛好錯過了月初回國的福寶,但場館裝潢佈置、保育資訊設計以及愛寶等其他家族成員的互動令她感覺“此行不虛”。時逢樂園內咖啡廳新開張,包含“竹葉”、“蘋果”等諸多熊貓元素的菜單也令她覺得誠意十足、趣味滿滿。

而寶家族內兩位人類成員、福寶的兩位飼養員“姜寶”姜哲遠和“宋寶”宋永寬甚至也乘上風成為了“KOL”。兩人分別開設短視頻節目《全知爺爺視角》和《熊貓來了》,以第一視角記錄熊貓家族生活日常。大學生Eva表示,學期鄰近結尾深夜趕功課時,有時精神壓力大,會用YouTube 上福寶啃食竹葉的聲音當作ASMR白噪聲陪伴自己學習,在忙碌的日子裡亦十分“療癒”。

本港影迷攜帶自製周邊觀影|圖源:受訪者提供

她稱這樣“迷熊貓”的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她展示從網絡上下載的粉絲自發設計的票夾,形容這些“都係各位EE(姨姨)嘅心意”。

香港人“不愛熊貓”了?

但在福寶的“姨姨”們以及海洋公園熊貓館評論區的“親媽粉集中地”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香港。彷彿“折疊空間”一般,在各大平台上,對於香港如今“擁有六隻熊貓是否過多”,質疑的聲浪也能被清晰地聽見。

一種觀點認為客群有限,香港遊客人數減少,也很難專程為看熊貓造訪海洋公園。經濟學者李兆波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熊貓來港或帶來短暫“熊貓熱”,但香港旅遊成本高,鄰近的中國內地以及亞洲多國均有熊貓,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旅客專程到港看熊貓的機會低;至於本地市民,小朋友較成人會更對熊貓有興趣,但是現時生育率低,進場看熊貓的人數成疑。

二則是基於長時間香港經濟的溫吞表現,不少民眾對於公帑飼養大熊貓有更加現實的金錢考量。近年來,香港的經濟狀況波動,生活成本上升,壓縮了市民家庭娛樂的預算。開關後北上潮下內地主題公園競爭大,有港人分享假期在廣州長隆海洋王國的體驗,覺得“幾乎完勝海洋公園”。相形之下,熊貓們所居住的海洋公園在COVID期間靠54億元公帑注入才渡過難關,其存在的價值月前一度在網上被熱議。

香港第一對大熊貓“安安”和“佳佳”1999年到港首兩年便曾為海洋公園帶來3億元進帳。但最初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不免逐漸減弱。隨著其他動物展覽和新景點的開放,熊貓的吸引力相對減少。李兆波提到,海洋公園收益2023年收益為8億元,“收益唔會因為一對熊貓double(翻倍)咗,但係(養)熊貓成本就好高”。假如飼養成本過高而入不敷出,則會顯得“像蝕本生意”。

目前有六隻熊貓居住的香港海洋公園|圖源:海洋公園官方網站

第三,有專家指出熊貓創意IP的發掘空間或許有限。李兆波以Sanrio和迪士尼等推出Hello Kitty和米奇老鼠為例,這些大量虛擬角色和故事除可分散風險,亦測試反應,且虛構角色容易配合故事。但熊貓是單一現實生物,“要好與別不同嘅故事”,需要孤注一擲,有失敗風險,擔心“熊貓經濟”、“熊貓IP”效益被高估。

移動網絡與社交媒體的興起正使社會進入一個“短注意力”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當其他網紅動物或娛樂方式成為熱點,媒體對熊貓的報導頻率減少,公眾的關注度降低。熊貓的關注度被稀釋後,想要如願搞活“熊貓經濟”似乎並非易事。

熊貓吸金有多“狂”?

在這些質疑與擔憂中,也有聲音認為,香港只是目前還沒有準確把握到熊貓的“生財之道”。“唔識養就唔好害隻熊貓啦, 你睇韓國, 而家想高價租"福寶"回去。”

“熊貓經濟”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主要指利用大熊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中央贈港兩隻大熊貓已於9月到埠,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此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指,港府會以大熊貓作“生招牌”宣傳,希望他們的來到令更多人來港或到海洋公園,繼而帶動經濟,創造熊貓熱潮,刺激相應的產品及服務。

《再見熊貓福寶》電影周邊|圖源:電影官方網站

大熊貓的保護和繁育工作促進了生態旅遊的發展,許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專門的熊貓基地或場館,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觀賞熊貓,由此帶來的收益也不容小覷。這些遊客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門票收入,還刺激了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增長。以在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出生的熊貓“香香”為例,據估在出生後頭3年半時間就帶來了約合28億港元的經濟效益;另外,英國《衛報》曾報道,自2011年12月底大熊貓“陽光”和“甜甜”到來英國愛丁堡動物園後,動物園的年收入一度從5,000萬港元增加到了1.5億港元。而新上映的熊貓界巨星福寶紀錄片電影在韓國叫好叫座,不但成為開畫票房冠軍,更創下了韓國史上紀錄片的最高開畫成績。

除了耗時3年跟蹤拍攝熊貓紀錄片外,愛寶樂園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推廣熊貓有關的內容。愛寶樂園在視頻網站YouTube的官方賬號目前訂閱人數逾144萬,頻道觀看總量逾6.17億。“愛寶樂園”內,除了主題商店,更有主題咖啡廳,設有展示寶家族看板拍照區,菜單提供Christine提到的 “窩頭竹葉司康佐蘋果醬”、“竹葉蘋果冰沙”等“熊貓推薦”品項;而園外快閃店層出不窮,旅韓大熊貓“寶家族”第二季快閃店就曾於今年6月在首爾永登浦區的百貨商店現代首爾(The Hyundai Seoul)亮相。

福寶樂園咖啡廳|圖源:福寶樂園廳官網

愛寶樂園官方以外,韓國不少企業也熱衷與熊貓明星們聯乘產品。今年5月,韓國麥當勞就與“寶家族”合作,推出2款期間限定漢堡,並送印有寶家5隻熊貓的收納袋和海灘球,食客反應熱烈。Eva展示自己的收納袋表示,自己此前是找在韓香港人代購團才以約200港幣溢價入手套裝。

這些潮流更多地反映了公眾興趣的多樣化和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及群眾圍繞“熊貓”的期待的改變:新一代的熊貓粉絲希望體驗的不光止於在熊貓館的遠距離觀賞,更向這些熊貓們追求一種“陪伴”的情緒價值——無論是通過影像產品或是實體周邊。

愛寶2023年年誕下的雙胞胎大熊貓姊妹“睿寶“和”輝寶“,園方套用“福寶模式”,如今也令牠們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愛寶樂園的小明星。剛剛迎來“家姐”、“細佬”誕生的香港,在引進《再‧見熊貓福寶》時,還在本地版本中同場加映了姊弟的獨家影像片段。

香港作為中國內地以外擁有熊貓數量第二多的地區(第一是目前有八隻熊貓的日本),熊貓“粉絲” 正期待著往後的運營,可令熊貓迷們有“local 明星”可追。

港版“愛寶樂園”有無計?

目前,香港特區文體旅局正聯合海洋公園,為中央贈港兩隻大熊貓進行全港徵名比賽,希望可為兩位新朋友選出有意義及凸顯特質新名字。這是港人首次為熊貓起名的活動。算上剛於8月15日出生、暫以“家姐”、“細佬”相稱的新生BB,香港共有四隻“待命名”的熊貓。

不少創意提案紛紛湧現:“魚蛋”與“燒賣”;“燒鵝”與“瀨粉”;“”“墮天地獄獸”與“奧米加咆哮獸”;也有人笑稱“一次過要諗四個熊貓名,頭都爆埋。EE(姨姨)冇咁多腦汁”。

隨著大熊貓熱度不斷攀升,網民們也愈發積極的參與到自媒體傳播和內容共創中來。在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上,不乏忠實粉絲梳理大熊貓族譜,並為每只大熊貓賦予不同性格,放大習性特點,甚至組成粉絲團;“熊貓經濟”概念就此被提出以來,不少“坐擁”熊貓的設施也將“熊設”經營得風生水起。如“三角飯糰”花花、以及“搗蛋小淑女”福寶等,推出周邊、打造IP,無一不在配合時下最受歡迎的“性格樣板”打造熊貓形象。

回看香港,在姐弟出生之際,本地廣為流傳的一張迷因圖並非是溫情脈脈的“感人說話”,而是樂樂一張“整天就知道配種!我要的是愛情!愛情!”的咆哮圖; 而關於兩位BB的命名,亦有聲音支持“家姐”、“細佬”的名字“轉正”,因為聽來“親切上口”且“港味濃濃”。看來港人更偏好“接地氣”、“有喜感”的風格——比起“頂流女明星”,偏愛“賤熊30”。

這反應出一個趨勢:對於香港而言,比起“軟萌可愛”,“珍貴國寶”路線,將熊貓們塑造成走“貼地”、“搞怪”的形象或許更適合港人的期待。

而海洋公園似乎也聽到了“呼聲”,正試圖把握風向。除了“踩夜車”火速為六隻大熊貓設計卡通形象增加辨識度,更以MBTI介紹熊貓性格,也開始打造“Wing奶媽”、“Matt奶爸”等飼養員IP ,放出人熊日常親密互動影片,俘虜一片“姨姨”。
 

“奶爸”與熊貓“安安”的互動|圖源:海洋公園社交媒體

萬聖節將至,海洋公園將在舉行哈囉喂期間推出韓國猛男脫衣騷。園方“出奇招”請來男團“K Stallions”表演韓式舞蹈,更露骨表示男團將上演“令人臉紅心跳嘅大尺度狂野演出”。對於一向走“闔家歡”路線的海洋公園“形象突變”,有人認為節目多樣化亦不失為一件好事:小朋友可以看熊貓、玩機動遊戲,而成年人則可以去看惹火熱騷,真正做到“闔家歡”,“各美其美”。在“舞男經濟”加“熊貓經濟”雙箭齊發的多元娛樂選項下,市民期待能在住著熊貓、寄託著眾多本地人“集體記憶”的海洋公園獲得更新穎的體驗。

後疫情時代香港熊貓飼養料仍呈黑字

疫情以降,一些動物園為了節省營運成本,選擇將租借的大熊貓歸還。上述的“陽光”和“甜甜”便在2023年12月便從愛丁堡動物園送回了中國。而翻看海洋公園的業績報告,公園會因應入場券收入、來自銷售貨品的商品收入及來自銷售食物及餐飲的餐飲服務收入向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捐款。每年因應“從銷售熊貓相關商品及動物全接觸活動的收入”而捐出的款項,在2019年峰值110萬,疫情後下降至2021年的最低20萬,後在2023年回升至60萬。據捐款為售賣熊貓精品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五及動物全接觸活動的部分收入估算,2023年售賣熊貓精品收入約在數百萬。

雖然海洋公園未曾正式披露“熊貓成本”,但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曾於2019年表示,該園飼養三隻熊貓每年的固定經費大抵要準備50到72萬港元,加上人事成本達到120萬港元上下,據此可橫向大致推算海洋公園的“燒錢”多寡。

對比基於台北市立動物園數據推算的飼養成本,熊貓似乎仍然可算是筆“合算買賣”,但“第一對”帶來的新鮮感褪去後,熊貓的魅力是否又能繼續如此“高效”地轉變為經濟效益,IP開發又會否順利,則“事在人為”。

香港賽馬會9月24日宣佈,審批撥捐逾1.21億港元,支持海洋公園提升“大熊貓之旅”及“香港賽馬會四川奇珍館”的生態設施。香港人仍然是“愛熊貓”的,但如何令六隻熊貓在香港健康快樂地生活,並為香港帶來“財運”,則是留待海洋公園乃至整個香港社會繼續思考的問題。

 

 

採訪/撰文:Charlotte YU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