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仔:藥費黑洞倒逼改革?🤔
2025-03-12
香港V

醫管局本月24日起推行“精準派藥”改革,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每次處方上限24周藥量,超額需分次領取,首階段瞄準止痛藥、通便劑等“按需藥物”,目標削減65%相關處方量。醫管局直言此舉年省“數以千萬計”公帑,未來更擬將按需藥物配發期壓縮至8周,但省下資源能否有效分配、15元藥費是否加價,卻成社會角力新戰場。

【新派藥政策對市民生活影響】

一、藥物配發上限調整:

1.首階段(2025年3月24日起):

所有門診及出院病人每次配藥量上限為24周,超量需分期複配。
“有需要時服用藥物”(如止痛藥、排便藥、潤眼藥水等)處方超過28日時,系統自動減至四分之一,醫生可酌情調整。

2.第二階段(2025年第四季):

“有需要時服用藥物”配發量進一步縮減至8周。

二、日常取藥便利性

1. 複配次數增加: 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需更頻繁往返醫院或社區藥房取藥,對長者、行動不便者影響較大。

2. 輪候時間變長:醫院初期可能出現輪候時間延長問題。

數據顯示,醫管局藥物開支連年攀升,上年度達131億港元新高,但藥餘浪費問題頻遭詬病。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以肌肉止痛藥為例,若病人僅需隔日服用,新制將處方量砍半,避免“藥櫃變藥庫”,包括降低重覆服用或“食錯藥”的風險。

醫管局聯網總監鄧耀鏗拋出敏感議題:現行15元藥費政府補貼達92%,“若病人多付些,能否讓更多人受惠?”立法會議員陳凱欣雖支持改革,卻警告前線恐需耗時解釋新制,建議先以三高患者試行,並結合社區藥房分擔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藥劑師角色將從單純配藥轉向用藥指導,需監察患者服藥狀況與儲存方式。但公立醫院藥房日均處理2500張慢性病處方,人力能否負荷成疑。陳凱欣倡議引入慈善機構社區藥房作為“咨詢站”。

節流初衷可取,但須警惕“省小錢、花大錢”陷阱——若因限藥增加覆診次數,反而加重醫療系統負擔。這場改革表面是技術調整,實則牽動醫療資源分配敏感神經。政府左手省藥費、右手推新藥的算盤能否打響,端看未來三個月能否在患者便利與系統效率間找到黃金交叉點。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