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振興夜市,特區政府近日推出了「夜繽紛雙週」的系列活動,集娛樂、飲食、體育和藝術等於一體的四大類活動,更以各種交通票價優惠等政策鼓勵市民和遊客更多能參與其中,也樂在其中。其實自疫情結束和市面回復正常運作以來,實事求是地講,香港市面尤其夜市並沒有出現人們所期望的「報復性消費」的局面。不是說沒有恢復市面,而是恢復的程度並未達到人們預期。因此,近月已經有飲食界等多個界別營商人士,反覆提醒政府要注意,包括食肆生意在內的整體香港夜市消費,非常不如人意,不僅許多食肆在夜晚生意平淡,而且很多零售商舖也提早到九點之前就關門,甚至連部分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也閉門不開!香港素來都是以「不夜城」著稱,夜晚才是飲食、娛樂和逛街購物的黃金時段。忽然「不夜城」在半夜前就關門了,城市的燈光也為之遜色,這當然令人震驚和憂慮。
要解決任何社會經濟民生問題,都不外乎兩步驟:一是診斷問題的成因,二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說起前者,儘管眾說紛紜,但歸根結底不外乎四項因素:人民幣貶值、本地經濟、消費模式改變和人手不足。受全球經濟和美國加息影響,本地各項經濟指標在疫情消退之後,恢復得相對較慢,通脹高企,但股市和樓價卻低迷,這自然造成市民普遍不敢消費或者沒有餘裕去消費。人民幣相對港幣貶值,也造成本來物價指數相對較低點內地消費更加吸引香港市民,每個週末都有成千上萬的港人北上深圳消費,說到底這個相對價格優勢還是令人難以抵擋的。甚至在上週準備掛八號風球之際,仍然有市民在網上宣稱:打風也擋不住回內地消費!更貼出各種在打風之下如何過關的懶人包。另外,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遊客,尤其年輕一代人,其實消費模式正在改變。對大堆頭製作的飲食、娛樂和購物的消費需求正在年輕一代人心中下降,有個性特色、能夠打卡的旅遊消費選擇才更是講求個性化的年輕一代所追求的。內地遊客所稱的「窮游」,有時候不一定真的指旅遊儘量不花錢不消費,而是指不把金錢浪費在大堆頭工廠生產式的各類制式化消費品上,這也造成了以傳統手法經營的各類食肆和店鋪,就無法打中年輕一代的消費「痛點」。最後,不是所有店鋪都生意不好,反過來有不少店舖其實生意很好的,但奈何工作人手不足,有生意也做不來,不得不提在關門。
這些成因幾乎人所共知,問題是如何解決。目前,除了特區政府提出的「夜繽紛」系列活動之外,社會各界也陸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帶旺夜市經濟的方案。當然,有提建議的,自然也有提反對意見的,更有各種冷嘲熱諷的揶揄,這在香港社會也是常態。筆者認為各種建議都有它的道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的重點是:
一,沒有「一招定乾坤」式的解決方法,有的只是政府和各界提出的各色方案,形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式的組合拳。有時候我們總是期待有這麼一招,只要祭出來,便如靈丹妙藥,立竿見影,即使見效。但實際上在治理一個複雜社會和多元經濟體方面,並沒有這樣的政策妙藥。
二,更為重要的是,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自我預言實現」式的經濟,是社會各界市民對當下和未來經濟趨勢的預期,以及依據這種預期所作出的投資、消費等經濟行為,共同構成了實際的經濟後果。誠然,根據上述四點成因,不少市民對香港經濟前景不敢樂觀,從而不敢投資和消費,繼而影響到夜市經濟疲軟不景氣。換言之,是人們自己對未來的預期共同推動了所預期情境的最終出現。一個簡單類比,是普遍股民對股市看好,繼而大舉入市買入股票,從而導致股市真的大幅上升,反之亦然!借用佛家語,這是眾生共業,牛市熊市皆如此。因此,所謂對市場經濟的管理,歸根到底是對市民大眾的預期管理:推出各種利好措施,提振市民對經濟的正面預期,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最終真的形成經濟興旺。故此,筆者向來對特區政府的經濟提振措施保持比較寬容的態度,「夜繽紛」也好,其他各類經濟措施也罷,只要有利於提振市民信心,能夠改善市民對經濟前景預期的,我都傾向支持,也不會期望上述「一招式」的政策妙藥,更不會用冷嘲熱諷的態度去進一步打擊市民的信心。
香港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城市經濟體,打擊信心易,提振信心難,尤其在今天這個地緣政治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極盡干擾的時代,保護和提升經濟發展信心,比以外任何一個時候都來得重要。一言蔽之,我關心的不是夜市經濟這單個項目能否成功,而是如何全面恢復各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從中央到特區,從政府到各界,我們都在共同努力!
(文:鄧飛 教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