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3.3),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年度研討會揭幕,近百名業界人士共探“光影新視角”發展戰略。數據顯示,近三年北上發展的香港青年藝人數量增長217%,藝人跨境發展已從個人試水演變為產業鏈重構的戰略命題。
【市場規模懸殊催生北進潮】
王祖藍以親歷者身份剖析:“內地頂級綜藝單季廣告收入超30港幣,相當於本港一些電視台全年營收的75%”。他舉例《百變大咖秀》時期,製作團隊直接對接國際級資源配置,這種產業鏈整合能力“讓港式創意獲得百倍級傳播勢能”。曾比特補充,其參與的《聲生不息》單期全網播放量突破8億次,相當於香港總人口120倍的受眾基數。
【專業優勢突圍三大賽道】
音樂人曾比特揭示破圈法則:港式改編在《披荊斬棘》中形成獨特辨識度,“將粵語韻律與國風元素重組,創造出1+1>2的化學反應”。電影配樂師朱芸編則以《哪吒2》為例,指出“香港工業化製作流程+內地文化IP”的黃金組合,其創作的電音版《風火輪》在B站創下4,300萬播放量。王祖藍強調港人“場景快速切換能力”成核心競爭力,在真人秀、直播帶貨、短劇等多形態內容生產中展現特殊適配性。
【雙向賦能下的冷思考】
研討會同步披露的《2024大灣區文娛產業白皮書》顯示,香港藝人在內地綜藝的片酬溢價率達40%,但內容同質化率亦升至58%。與會專家警示:港式“快節奏敘事”優勢可能被內地MCN機構的工業化產能消解。本港音樂人、及電影配樂家朱芸編坦言,面對內地影視工業的“超規格”製作周期(《哪吒2》配樂耗時14個月),需重構創作思維體系。
當內地視頻平台會員規模突破8億,香港青年影視人正以“專業化特種兵”姿態切入新戰場。這種跨境內容實驗,既是大灣區文化共融的微觀註腳,更是全球化語境下華語娛樂產業重組的關鍵變量。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