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談|小崔:烟花还是烟火?希望不是“花火”
2024-03-04
月旦港事

本屆政府公佈第二份財政預算案,面對嚴峻的公共財政壓力,政府終於鼓起勇氣,直面赤字,並提出在可見的未來達至收支平衡的目標。要知道,香港的財政儲備在2018年達到了11,000億的高位,相當於當年支出的2.2倍,如今已經回落到7,000億出頭,不夠一年支用。短短數年,從巔峰到低谷,連年疫情的巨額花銷當然首當其衝,但經濟恢復緩慢,“收入端”遲遲不見起色,政府過去多年依賴的賣地收入又陷入冰封,都是壓倒公共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今年的《預算案》嚴肅提出開源節流,通過財政整合計劃,管控開支,同時以務實態度增加收入,特別提出從旅遊業入手,投放大額資源,打造香港品牌,希望吸引人流,暢旺市況,讓普通市民而言看到經濟復甦、財政穩健、恢復增長的希望,確實有如一道“曙光”。

從歷年特區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來看,最主要的五個部份分別是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賣地和投資收入,這五項平均能佔政府總收入的七成。本次《預算案》也在前三項分別做了加減法,無奈“減糖”並向市民求諒解,迫不得已“撤辣”,希望保樓市穩定,增加賣地收入。然而香港長期以來稅基狹窄,財政政策只能在有限空間內騰挪,無法立竿見影扭虧為盈。因此,想在短期內找到經濟的突破口,首選回歸傳統,搞好旅遊,實現人財兩旺,提振市場信心,可謂屢試不爽的做法。

如財爺所言,香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出口、消費和投資”。 在目前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下,出口受到制約,投資不可控因素加大,政府能夠抓住的,只有大力發展旅遊。畢竟旅遊業是綜合服務性行業,牽涉吃、住、行、游、購等方面的消費,以及金融、貿易、建筑、交通、民航等各行各業的發展和結構改善,旅遊業也是香港傳統的支柱產業,與香港的整體經濟關聯度高,與廣大香港市民的就業和收入聯繫緊密。從旅遊業入手,推動盛事活動、會議會展、品牌宣傳、“藍綠”經濟,多些高消費的遊客來港過夜、消費、玩樂,能夠帶動本地不同的經濟環節,為經濟增長提供新鮮活力。

日前,國家開放了西安和青島作為最新的“自由行”試點城市,與本次《預算案》力推旅遊業相互呼應,默契十足,相信後續的旅遊惠港政策也會陸續有來。但同時,特區政府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復甦程度和新業態現實,也為香港找回旅遊業輝煌提出不小的挑戰。2023年初,特區政府就推出了“你好,香港!”計劃並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全球宣傳。目前來看,“你好,香港!”確實有助於刺激訪港旅客總人數的反彈,但對於佔比最多的中國內地遊客,其人均消費並未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對於不過夜旅客而言,其比例反而顯著增加,且人均消費呈下跌趨勢。因此,有什麼方法能夠避免“旺丁不旺財”,是特區政府推動旅遊業發展時最應該思考清楚的問題。

《預算案》提出要撥出十億九千五百萬全方位打造香港品牌,“待人以誠、奉客以禮”,可謂誠意滿滿。然而在當日記者會上,財爺唯恐市民誤解,也忙著解釋,“煙花”和“煙火”成本的大幅差別。不過相信對於廣大市民而言,都應該明白,目前香港從政府到民間,都到了“過緊日子”的時候,不管是“煙花”還是“煙火”,可能都沒有太大興趣欣賞,只是希望能真正迎來經濟復甦的“曙光”,而不是“一剎那的花火”!

(作者為法律博士、教聯會秘書長、憲法與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副主席)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