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馬簽名風波:「買最貴的票 受最差待遇」問題出在哪?
2024-12-27
月旦港事

上周五皇馬球星對巴塞傳奇表演賽在香港上演,這本是聖誕前夕一次足球盛事,本港球迷非常期待能與一眾球星合影簽名互動,最終卻上演鬧劇。一批購買了貴價套票的球迷抱怨「貨不對板」,「買最貴的票,受最差待遇」,紛紛報警求助,要求退款,原本歡樂的節日氣氛變成失望時刻。繼早前「美斯事件」後,本港舉辦的體育賽事再次未能達到滿意效果,實在令人遺憾。

本次「簽名風波」出現了幾個問題,其中最嚴重也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在於事前宣傳與實際體驗的差距太大。本次主辦方對外發售「簽名套票」,銷售的核心是滿足球迷與偶像互動的需求,主辦方事前對外宣傳的,也正是球迷期望的,是「一對多、零距離、寬鬆環境、親密接觸」的體驗,這也是真球迷願意花錢買貴票的最大動力。然而現場的體驗確實「貨不對板」,日思夜想的見面現場,氣氛卻與預期完全不同。趕場、匆忙、混亂、不耐煩,消費者完全體驗不到花錢購買的「情緒價值」,留下很差的第一印象。再加上現場出現打尖插隊、單獨的VIP待遇,有人明顯獲得了額外的優待,更讓買了貴價套票的球迷感覺不受尊重,自己對球星的熱情,用真金白銀埋單,就像是買了個笑話。受到這樣的刺激,涉事球迷顯然無法「硬食」,難免出現情緒激動,希望通過報警、退錢等方式處理。

事件至今仍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消委會、警署都收到多宗投訴,主辦方也在與球迷團體談判提供解決方案。目前來看,處理的難點是,對於這種主打體驗類的消費,「貨不對板」的判斷標準實在模糊,也難以統一劃定,如果真是上了法庭,對於主辦方是否違約,球迷舉證的難度也非常大,況且現場有部分球迷拿到了簽名合影,雖然未必個個都能與心儀的球星互動,但具體遭受的損失和退款的基準也較難量化。

歸根結底,本次事件以及年初「美斯事件」暴露出的本質問題,是主辦方對於國際賽事經營和管理的短板。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有非常多專業的律師,香港人最講法治。針對此類問題,主辦方必須提升與國際體育俱樂部以及球星個人的談判能力和合約質量,要把球隊、球星來港後需要做到的事項,清清楚楚的用法律文本加以規範,從源頭上厘清「貨」是什麼,「板」是什麼,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進行對外宣傳,不能誇大、不能虛假、也不能打「擦邊球」。既要營造出效果,同時也要認真管理球迷的預期,避免出現違反消費者權益的情況。

香港自從最近兩年推動盛事經濟以來,成功舉辦了上百場各類活動,其中不乏各項體育賽事。香港讓全世界都感受到,本地球迷對於體育賽事的熱愛,對於球星的追捧。從特區政府的角度,也需要檢討,怎樣對於盛事活動的主辦方進行更有效的管理,例如考慮設立「資金監管帳戶」,收取「糾紛準備金」、制定「糾紛處理標準」等,用政策措施為盛事經濟進行「兜底」,保護好本地球迷和消費者的這份熱情,將其轉化為持續的消費動力。

(文:小崔 法律博士、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