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時評|跨年滯留事件是深層問題大爆發
2024-01-02
月旦港事

除夕之夜,維港綻放歷年最盛大煙花匯演和跨年倒數,48萬人共迎接2024。本是普天同慶,不想竟成內地客受難日,數萬人或擠爆皇崗口岸,或低溫寒風中流連街頭,或通宵滯留快餐店及港鐵站。此次大規模滯留事件,是諸種矛盾和不足的集中大爆發,解決之策亦應全方面考量。

對於此次事件,政府及政界人士不約而同地將問題歸結於24小時通關的口岸數量太少,這確實是重要原因,但卻是問題的表面,深層次反映的是兩地政府統籌問題、政府憂患意識不足、欠缺應急機制和能力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政府的管治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間。

首先是兩地政府統籌問題。國家發改委12月26日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多項措施提升大灣區一體化水平,建議就包括進一步優化通關流程和作業,要推動更多口岸實施「 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和「24小時通關」。雖然計劃完全落地尚需時間,但特事特辦是有可能的。如果港府提前部署,與中央相關部門及廣東省政府積極溝通協調,申請特事特辦,延長皇崗口岸外其他關口的服務時間,相信內地部門會積極配合。

記得2022年8月,因疫情封關,過萬名港生北上就學困難,港府與內地協商後,中央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單為港生破例開綠燈,將港生納入人文關懷範疇,解了港生的燃眉之急。當時月旦曾提出,應將緊急磋商機制恆常化,建立高效、暢順的協作渠道。很可惜,從此次大規模內地客跨年滯留事件來看,這種恆常高效的機制,顯然是未完全建立起來。

再次是「僅預事成,不慮事敗」,缺乏憂患意識。對於滯留事件,運輸署的解釋稱,是因為出境旅客比預期多。但據了解,大批訪港旅客早於除夕中午開始,就在維港霸位看煙花,入境處統計數據早已顯示抵港人數逾20萬,對於即日返深的人流量與跨境交通的運載量本應有大致的判斷,嚴重擁堵情況是完全可以預料的。其實,跨境交通不足,早在聖誕期間已經出現。有內地旅客在小紅書上發文指,她在聖誕前夕來西九文化區觀看冬日維港水上煙花,回程時就凌冽寒風中,在旺角跨境巴士站排了「三條街以外」的人龍,被困口岸到凌晨三點,輾轉了6個小時才過關回到家。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政府怎能無知無覺。僅用一句預料不足來回應,是說不過去的。“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政府欠缺憂患意識,預案自然不完備。

最後,政府應變機制及能力不足。預案不完備也就罷了,如果能在事件爆發之時,及時應對,調整方案,相信問題也不會如此嚴重。但回顧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各部門幾乎是按照原定的部署執行。煙花匯演後,封路措施仍然繼續,導致旅遊大巴根本無法進入臨時巴士站。皇崗口岸大塞車,直通巴困於車龍無法回市區。當局未進行有效的交通疏導,保障跨境巴士的優先權,亦無臨時調派其他巴士線路支援,更不要說增設區間車,或在口岸公路等地設立臨時巴士專線了。當大量旅客滯留時,政府並未對人群進行有效的安撫、疏導或提供基本的服務,導致不明情況的旅客一窩蜂地湧向跨境巴士站,雪上加霜。

此次香港跨年活動,可以說是成功的,22.7萬旅客訪港證明了香港的吸引力。但又可以說是失敗的,旅客如難民般的淒慘遭遇,又將這份吸引力消耗得七七八八。成事難,敗事易。政府努力了大半年、花費萬金慢慢醞釀起來的巔峰收官之作,卻在最後時刻遭遇「滑鐵盧」。不能僅將問題歸結於24小時通關口岸太少,政府必須全面檢討,認真反思,強化憂患意識,完善預案管理,健全跨部門高層溝通協調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並與內地相關部門及廣東省政府建立恆常化的統籌機制,相互配合與合作。

(文:小丫 時事評論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1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