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催谷生育的一次性2萬元現金獎勵等組合措施,在坊間引起熱議。筆者認為,對少子化問題,這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政策回應,能切實減輕市民生育負擔,充分展現了政府鼓勵生育的誠意和決心。不過,人口結構老化問題是全球都難以根治的問題,政府此策能否帶來生育率顯著提升,仍是一個問號。
香港生育率連年新低,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現象。2022年香港只有3.25萬嬰兒出生,已連續三年跌幅超過兩位數,生育率達到有記錄以來最差水平,平均每名女性僅生育0.7位小朋友,繼續成為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區。生育率持續維持在低位,將會對社會、經濟等各方面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保障壓力增加;勞動力減少,經濟生產力和競爭力下降;社會價值觀傾向於事業和個人追求,對家庭文化和凝聚力的改變等等。
本港生育率偏低的原因,已經有比較廣泛的討論,主要包括:本港女性普遍晚婚(2020年初婚年齡中位數已超30歲),且獨身趨勢上升明顯(40-44歲女性未婚比例高達19%);工作節奏快,員工“過勞”,職場制度僵化;從幼稚園至大學的教育成本高昂;住房負擔沉重;家務分工和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導致生育意願偏低等等。多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挑戰,特區政府一直在檢討如何鼓勵生育,在今年的這份施政報告中,我們欣喜的看到,特首在鼓勵生育方面給出了明確的政策導向,也提出了一整套相對完整的措施,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在提高生育率方面的決心和力度。
在這次施政報告鼓勵生育的各項政策中,明顯看到政府將經濟因素放在首位,包括突破性的提供新生兒獎勵金,進一步提高稅項抵扣額(包括輔助生殖稅項抵扣),以及在居屋和公屋分配方面的優先安排等。這些從經濟因素入手的政策,是十分切合實際的,畢竟穩定和足夠的經濟支撐是夫妻計劃生育的最重要考慮之一。特別是在香港“住房艱難”的實際情況下,能夠在房屋買賣和分配政策上,加入鼓勵生育的考慮因素,體現出特區政府令人鼓舞的政策魄力。同時,提升在職家庭的津貼,加大對幼兒中心、學前託管服務的支持,可以同時緩解職場壓力,釋放家庭勞動力,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最後,加大輔助生殖技術的投入,也是一個亮點,體現出政府從醫療科技層面對於支持生育的鼓勵和重視。
然而,這一系列積極有為的政策措施,能否帶來生育率顯著提升,仍然是一個問號。以新加坡為例,同樣面對人口下降問題,新加坡從2001起就起步推出鼓勵生育的組合措施,包括直接派錢,共同儲蓄計劃(政府匹配父母為子女的供款),住房優惠,靈活工作等等,但是20年過去,新加坡仍然是聯合國標準下“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方之一”,鼓勵生育的政策是否真正奏效,仍無定論。可見對於人口結構老化問題,全球都難以根治,只能緩解。對香港而言,優化人口結構,除了鼓勵本地生育之外,還需要大力引進人才,鞏固“移民城市”的吸引力。在這一點上,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已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再加上本次報告中提出的多項搶人才、留人才政策,相信能夠從另一方面改善香港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問題。總之,特區政府的這份施政報告,在鼓勵生育方面,作出了直接的回應,拿出了很大的誠意,切實減輕市民生育負擔,讓社會看到希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文:小崔博士 香港教聯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